技高德勋老中医——范永红
二十大胜利闭幕, 中医药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党的二十大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发展”也预示着作为咱们中医人,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发展传承的责任更加重大为进一步响应党的号召,将中医药传承推广工作扎实做好。
范永红,秉承“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范氏家族的经典古训。范仲淹文正公第三十一代孙,中医世家,祖父范文章,叔父范振义,皆为地方名中医。范永红自幼在中医家庭熏陶,潜移默化地有一定中医基础,专于学习祖传秘方调理疑难杂症。业余时间,他喜欢做两件事情,一为拜访名医,互相探讨、交流问题;二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有“杏林诗人”之称。为不断提升自己,先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学习,圆满完成学业。
2021年5月1日,范永红先生被聘为《中国汉诗》诗刊创作员。
2021年5月25日,范永红先生在中华传统医学上的成就,经研究,被任命为炎黄书院中医学院院长。
2021年4月,范永红先生被聘请为中国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中医养生客座教授。
2021年8月,鉴于范永红先生在大健康领域的突出成绩和创新能力,且被行业认可,经第一健康报道通联部研究决定,特聘范永红为“健康中国行动·健康宣传专家”。
图为被邀请参加当代名医疑难杂症救治学术研讨会
(中间位置:范永红)
范永红热衷于中医药事业,专注于中医药健康养生和中医药文化传承。他担任国家卫健委主管的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养生分会的专家委员,也是中华中医药文化传承工程委员会聘请为专家顾问,中国慢性疾病服务联盟筹备会发起人。
对待中医,范永红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悟性是学好中医的关键。悟性体现在既要博览群书,又要融入自己的思考。比如,中医方子浩如烟海,涉及加减化裁,就得悟出其中道理,生搬硬抄的套用,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学习中医,得多跟师、多读医书、多实践,在此过程中,一定要留出时间多悟。这就是所谓的“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除了悟很关键外,范永红还认为,必须学习好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好的中医,一定是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因为,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诸如易经、阴阳理论、五行学说等,只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医,更好的应用临床。结合高悟性和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定会产生很好的临床疗效。
图为范永红被邀请参加药食同源康复技术论坛会议
众所周知,中医药在疑难杂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很多人也认为此过程是一个慢性过程。范永红不以为然,他认为,中医药在疑难杂症方面也能产生很快、很好的疗效,这和中医的医德医术有关。如附子,有毒,一般医家不敢用或最多用10g,然李可老中医以重用大剂量附子著称,治愈了很多垂危病人,并且疗效很快。他很赞同在疑难杂症方面一个老中医应该有“慈悲的心、英雄的胆、善用虎狼之药”的情怀,因为只有这样,对于疑难杂症才会产生好的疗效。
图为参加民间中医推动全民健康研讨会(图右三:范永红)
图为中国慢性疾病服务联盟筹备会(前排图右二:范永红)
对于人们日益关注的健康问题,范永红表示,想要有健康身体,主要需要注意两点,一为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心态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积极的、阳光的心态,人体的正气就足,邪气就不容易侵犯,正如《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二为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起居等等,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范永红最后呼吁中医传承需要更多人参与和推广,人人都是自己的保健医,学习和感悟中医文化最终应用到自己和家人身上。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始终担负着促进健康的重要角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中医的整体观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人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只有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协调,才能达到平衡状态。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对科学地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弘扬中医学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相统一,促进中医学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和构建世界新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领跑人;传承中医药文化,弘扬国粹;范永红先生将砥砺前行,不负韶华;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推动中医药事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中医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高尚的医德立身,以高超的医术救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